今日精选
Mar. 2025
今年的315 虽已落幕,但维权热度不减!每一起成功维权案例都在推动行业规范,当消费者集体保存证据、举报不良商家时,平台会加速清退劣质店铺,监管部门也将开展专项行动。
2024年8月,杨某与家具店签订合同定制品牌衣柜,付清货款后,收货时发现产品无合同约定的品牌标识及logo,经品牌官网客服查验,产品包装、标识、质量、安装均不符合该品牌品质。 法院认为杨某定制家具属于生活消费,受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的保护。家具店履约不实,构成欺诈。杨某有权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八条撤销合同,并且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五十五条,该家具店需向杨某退还货款并支付三倍赔偿金。 法律锦囊:商家构成欺诈,消费者除了可以要求退货退款外,还可以向商家要求三倍赔偿。严重的情况下,商家还可能涉嫌犯罪。 判断商家是否构成欺诈是维权关键,常见欺诈行为有: 1、虚假信息误导:商家提供虚假的产地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等。比如,宣称某商品是进口的,实际却是国产。 2、以次充好行径:用次品冒充优质商品。像声称某商品是名牌正品,实则为仿冒品。 3、虚假广告宣传:通过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购买。例如,宣称某商品有特殊功效,实际却没有。
2023年,杭州李女士在某直播间抢购的“泰国金枕榴莲”到货后,发现果肉发硬、腐烂过半。商家以“生鲜不退换”为由拒绝处理,但她并未妥协。通过拍摄开箱视频、保存直播间录屏和聊天记录,李女士锁定了关键证据链,最终通过平台投诉和12315热线维权成功,获赔1200元。 法律锦囊:商家所谓“特价商品不退换”实属违法,打折商品仍需保证质量。“赠品不保修”更是霸王条款,赠品质量问题同样应当退换或赔偿。“最终解释权归商家”等话术,可直接向平台举报,该条款已被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列入违法清单。 海涵律师提醒: 在消费的过程中,一定要注意保存好消费的各项证据,一旦发现自身权益受损,可以勇敢与经营者协商、向电商平台投诉,在难以协商或者协商无果的情况下,还可以勇敢通过12315热线、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或法律诉讼等多种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。 1、留存证据:消费过程中随手保存合同、告示、付款凭证、聊天记录、商品和相关瑕疵/问题证明。例如,线上消费商品的开箱视频必须全程拍摄快递单号、商品外观及问题细节,避免剪辑以保证真实性。直播间录屏需包含主播承诺“坏果包赔”等关键话术,聊天记录则要完整导出时间线。对于食品变质等争议,留存实物并申请第三方检测能大幅提升胜率。 2、协商与投诉:第一步:保留证据后,可先与商家协商,协商不一致,网购可优先通过电商平台发起售后投诉,提出“7天无理由退换”等规则要求平台处理。 第二步:若48小时内未解决,立即向12315平台提交投诉(附详细证据),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,大部分纠纷能在此阶段化解。 第三步:对于顽固商家,可在线发起小额诉讼。对于重大侵权行为(如人身伤害、欺诈),更是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。 上述案例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典型案例,其在欺诈行为认定、合同撤销权行使及惩罚性赔偿适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通过这些案例,我们深刻认识到法律在维护消费者权益、规范市场秩序中的重要作用。我们呼吁广大消费者增强法律意识,积极维护自身权益;同时,也呼吁经营者诚信经营,共同构建公平、公正、透明的消费市场。
关注“海涵律师事务所”公众号
及时获取实时专业的法律资讯信息
以及对外公开培训课程
课程报名以及业务咨询